[花溪文琴] 傳入青巖可追溯到清代晚期。由于參與者多為文人,稱人雅士之樂。
清代晚期至民國初年,青巖鎮的文化人白衛南、李光全等人將文琴戲傳入青巖鎮。該戲傳入青巖不久便受到人們的喜愛,盡管其演唱場地。樽,觀眾不很多,但其影響較大,不久有劉蓋成、劉孝琪等人參與其中并成為骨干分子。以上這些人即是骨干也是創始人。在20世紀50年代,李光全到貴陽去教黔劇班學員唱戲,后來在戲校當老師。到60年代時,青巖的文琴戲擴大并改名為青巖黔劇隊,這個時候,伴奏樂器不光是一架洋琴,增加了二胡、三弦及打擊樂等樂器,其服裝是川劇隊支援的,人員擴大到10多人。
青巖黔劇隊成立以后,演出了《借親配》等劇目。青巖黔劇隊與青巖川戲的相似原因而消失。